當記者提到“新年心愿”時,湖南省衡陽市衡東縣三樟鄉柏山留守兒童學校的孩子們頓時興奮起來。“我想要一個新書包,上面有卡通人物的(那種)”、“我想要新衣服”、“我想要新文具盒”、“我想要新課外書”……對於即將到來的新年,孩子們總有說不完的小心愿,但他們共同的願望只有一個:早日見到在外打工的爸爸媽媽。(1月2日新華網)
  隨著湖南衛視《爸爸去哪兒》的熱播,張亮、郭濤父子等都成了家喻戶曉的明星。湖南衛視推出的這一檔真人親子交互的節目高收視率的背後,折射出國人心中的一個“親情空白”。
  節目中五位爸爸真情流露,時刻體現著父愛的偉大。父愛的偉大,我們不需要懷疑,也不需要用什麼證明,這種深入骨髓,流入血液的親情是什麼也改變不了的。只是現實中的瑣事和壓力,讓我們忽視了這種親情的“表達”。
  在城市中生活的你,面對每天的繁瑣的工作。上班做公交,下班擠地鐵成了每天的必修課。工作結束,一臉倦容的回家,往往忽視一旁做作業的孩子。長久的下去,父子間難免不了隔閡。在農村,這種現象更加嚴重。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因此,造就了一個特殊的群體——農民工。他們遠離家鄉,來到城市。特殊的原因,孩子不能帶著身邊,只能留給年邁的老人照顧。甚者,孩子都成了家裡唯一的頂梁柱。孩子的教育、成長都面臨諸多的問題,農村更是這種親情缺失的“重災區”。
  當筆者讀到孩子們的共同願望是早日見到在外打工的爸爸媽媽時,鼻子總是酸酸的。小小的年紀本應該是圍在父母身邊撒嬌的時候,而現在缺失的恰恰是父母的關懷。
  中國有句古話:養不教,父之過。這個時期的孩子正是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時候。容易學好,也容易學壞。教育孩子是個大事,馬虎不得。作為孩子的家長,應該履行好自己的義務。家長與孩子之間應該多交流,不能忽視這種親情的表達。與孩子的交流中才能發現孩子成長中的煩惱。只有瞭解了,我們才能找到解決的方法與途徑。才能真正的有助於孩子成長。對於留守兒童的家長,筆者要勸一句,外出打工雖然掙錢補貼家用,可以改善生活條件。但教育孩子也不能有麻痹的思想。現在國家出台了很多政策,來解決打工子女進城的教育難題,作為這個群體的受益者,魚和熊掌可兼得,只要各方共同努力就一定會解決好打工子女的教育的問題。
  子女教育是個大事,每個家長都不能忽視。孩子只有通過親情的“澆灌”才能茁壯成長。希望《爸爸去哪兒》能喚起每個家長內心的那份深沉之愛。對身邊的孩子說句“我愛你”或打電話給不在身邊的孩子說一句“我想你了”。
  文/王熠珉  (原標題:農村留守兒童們的爸爸去哪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t27gtzxf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